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2014.03.21 澎湖群島的玄武岩人文景觀 ( 楊孟錕 1099416056 )

「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外國、台灣也有,但以澎湖的密度為最高。

  澎湖群島的近百個島礁退潮總面積共164平方公里,較漲潮總面積的127平方公里擴增了37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蜿蜓,潮間淺棚寬廣,傾斜度小,潮差又大,玄武岩與老古等石材極易取得。於是居民多利用天賦優渥的地理條件,發揮長年累積下來的海洋經驗與智慧,鳩集人力,在海田上造滬捕魚。
雙心石滬
石滬
雙心石滬



澎湖石滬總數應在574口以上,大小不一,造型也各有不同,除弧形石堤外,基本上都有一個集魚的「滬房」及導魚的「伸腳」,滬房的水位較深,兩側的伸腳則根據魚的游動慣性而設計成「捲尾」的造型,使魚兒進得來,卻出不去,以便在退潮時撈捕。

  石滬的漁獲是全年性的,但是冬季漁獲通常都比夏季好很多。全縣石滬的分佈以白沙鄉最密集,尤其位於澎湖北端的吉貝嶼附近,更以八十八口石滬,構成一幅海上長堤的獨特景觀而遠近馳名。目前雖然因為漁源枯竭以致不再有昔日一次巡滬捕到上萬千漁獲的盛況,卻已轉型為吉貝嶼生態觀光的重要資產,如果能妥為維護,善加利用,可能是澎湖唯一可以走上世界舞台的一項人文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